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092027
插管法与无管法小肠双对比造影的效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25日 陈飞 魏炜
第1页

    参见附件(2091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无管法和插管法对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的效果。方法 拟诊小肠疾病的122例患者,分为两组,无管法组(A组)60例,口服60%硫酸钡混悬液400 ml和产气粉2包,插管法组(B组)62例,用小肠灌肠专用导管插入Treitz韧带处,灌入60%浓度的硫酸钡混悬液400 ml后注入适量空气,观察造影情况。结果 A组和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67% vs 54.84%, P=0.002),检查的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67% vs 83.87%,P=0.027),检查的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67% vs 85.48%,P=0.062),检查用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7±1.10)h vs(4.16±1.14)h,P=0.018]。结论 插管法的阳性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检查用时均高于无管法,而检查的准确率二者无差别。选择哪种检查方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关键词】 无管法;插管法;小肠造影

    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多采用传统的口服稀钡溶液(无管法)或插管法注入硫酸钡溶液进行显影。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了无管法和插管法对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到2010年在我院就诊并拟诊小肠疾病的122例患者,年龄22~74岁,在征得患者同意情况下分为两组:无管法组(A组)60例,插管法组(B组)62例。

    1.2 检查方法

    检查前1 d下午禁食,并大量饮水,晚上八点开始口服20%甘露醇250 ml和清水500 ml进行肠道清洁,或饮用番泻叶20 g和清水1000 ml。当天检查前6 h禁止饮水和进食。

    1.2.1 A组检查方法 于检查前2 h口服胃复安片10 mg后,再口服60%硫酸钡混悬液400 ml和产气粉2包,服后既左右翻转体位,然后根据肠蠕动波分段反复仔细观察各段小肠的黏膜像、管壁软硬度及收缩情况、管腔内有无充盈缺损及龛影、管腔有无狭窄及扩张。有时需详细辨认是否存在异常管道。待病变特征显示良好时即时摄片。

    1.2.2 B组检查方法 用上海医用仪器厂生产的配套金属导丝的小肠灌肠专用导管。患者取坐位,经通畅侧鼻孔插入,嘱其做大口吞咽动作将导管送过咽部进入食管,然后较快地下达贲门。待导管头达贲门下方时,在导管内插入金属导丝导向,使导管保持直的形态。金属导丝预先涂抹液体石腊,以保持润滑。让患者改取立位,继续向前送导管,直至达胃窦部。再让患者右侧卧位头稍高,将导管慢慢送过幽门。待进入十二指肠球部后,边慢慢后撤导丝,边向前推进导管,直到Treitz韧带处为止。经导管注入50 ml钡剂,确定导管到达预定位置,将导管固定于口边。采用预先配制成60%浓度的硫酸钡混悬液400 ml,装入灌肠筒,悬挂于输液架上,以每分钟100 ml的速度连续灌注。在电视监视下,当钡剂充盈回肠末端,即停止灌注,并肌内注射山莨菪碱10 mg,然后用气囊开始缓慢匀速注入适量空气,透视观察肠管形成双对比影像即停止注气。

    采用上海医疗器械厂XG501-A型X光机进行检查,整个钡剂灌注过程需在电视透视密切监察下,一遇异常,即时多角度观察并摄取点片。

    2 观察项目

    2.1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鼻出血、肠梗阻加重为不良反应。

    2.2 阳性结果显示率和准确率 将造影结果与临床内科诊断、手术病理结果以及腹部CT结果比较,计算各组阳性率。

    2.3 检查时间 从开始进行检查到检查结束离开造影室的时间。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B组为54.8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2 两组患者检查的阳性率比较

    A组患者检查的阳性率为66.67%,B组为83.8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3 两组患者检查的准确率比较

    A组患者检查的准确率为71.67%,B组为85.4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4 讨论

    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管道,盘曲在有限的空间内并且相互重叠,常规的检查手段如CT、B超均不能完整显示小肠病变,少数大型医院和专科医院配备有小肠镜,可以直观地显示小肠病变,但是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检查费时且只能显示部分肠管,不利于在基层医院普及[1]。

    进行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是临床上比较普及的检查手段。二者各有优缺点。无管法简单易行,是临床上广泛采用的检查手段,但是容易造成肠管堆积,无法充分显示病变的特点,虽然近年来检查方法有所改进,显示病变的效果有所提高,但是依然不能使人满意[2];插管法分为胃镜引导插管和透视插管,显影时间短,显像清晰,但是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而且患者承担的痛苦大,需要多学科协作,在临床上未能广泛开展[2,3]。

    我们发现,插管法发现病变的阳性率高于无管法,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但是耗时明显高于无管法,考虑是因为我们在这项课题中从开始进行插管就开始计时,部分患者插管困难,尤其是从胃进入十二指肠困难,带来总时间的延长,如果从下管后注入钡剂开始计时,那么插管法的耗时是低于无管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插管法毕竟是有创操作,患者的耐受性明显不如无管法,至于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方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91KB,2页)